从青涩到成长:在崇阳法院工作这一年

2025-08-15 15:01
来源: 崇法
    浏览: 446

一年前的夏天

3名青年干警带着蓬勃的青春与朝气

带着对未来工作的美好和向往

来到崇阳县法院

踏上有梦、追梦、圆梦的新旅程

寒来暑往的一年岁月中

有收获、有成长、有汗水、有感动...

今天,一起去倾听他们的周年感言吧


图片


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 黎傲


图片


时光荏苒,自去年7月考入崇阳县法院安排到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法官助理至今,恰好走过了一个春夏秋冬。毕业数年兜兜转转还是回到最初的想去的地方,法院是法学生向往的圣地,每一名步入法学院的法科生心中必然都怀揣着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崇高理想。这一年,是浸润在庭里浓厚法治氛围中学习成长的一年,是在领导与同事们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指导下躬身实践的一年,是感受颇多,收益颇多的一年。

就立案而言,作为涉企专业法庭,常常因为立案引来不少当事人的不满,“你们不应该立案,我根本就不认识原告,跟他没有任何来往,你们不查清楚事实凭什么立案,你们不知道一旦立案了会对我们企业信誉造成多大影响......“这事情这么小,你们法院根本不需要立案,立案前要先跟我们沟通一下.....”“案子在你们那放了那么久怎么还没有立案......”,面对当事人的不理解,我们只能先听其抱怨一番,然后耐心解释,做其工作,常常感慨,法院工作第一步就“难”。经过了这一年的淬炼,与当事人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解释沟通,慢慢的也由难到易。

就文书送达而言,送达难是法院老生常谈的话题,涉企案件更难。送达工作是法院审判流程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理效率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庭里的年轻男同志,自然扛起了这个责任,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被告年纪较大且无准确的联系方式和地址,为了送达开庭传票,我和同事开车历经两个小时,翻山越岭,一路打听才得以成功送达,我跟同事不禁感慨送达“难”。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翻山越岭,一次又一次的走访打听,不断向同事请教送达经验与技巧,慢慢的也由难到易。

就案件的审理而言,涉企案件往往法律关系复杂,当事人较多,标的额较大,且关乎营商环境,处理不好对企业经营发展影响很大,需审慎处理每一个涉企案件。刚刚接触确实感觉难以下手,但在领导同事的悉心指导下,学会逐步梳理案件事实,归纳争议焦点,分析法律关系,与当事人沟通,慢慢的能够独立办理简单案件,撰写法律文书从逻辑不清,论证不严逐步到初具模样,一步一个脚印,步履不停,朝前迈进。

就调解工作而言,其意义重大,它能帮助缓和矛盾,提高效率,真正达到案结事了的效果。想起自己参与调解的第一个案件,双方就案件金额,争吵不停,我不知如何是好,完全被当事人左右,到现在能引导当事人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表达诉求,通过倾听,换位思考,用专业知识来解答。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一个案件,为了不影响当事人的工作,在下班时间,与其通话不下20次,通话时长达数小时,经过耐心的倾听,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为其分析利害和法律风险,从法、理、情疏导,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赞誉。

回望这一年,共参与了108件案件的办理,每一个案件都浸润着汗水与收获。展望未来,法治之路漫长而光明。我将继续怀揣初心,铭记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持续精进专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为守护公平正义、服务人民群众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白霓人民法庭 赵轩彬


图片


“仿佛只是一盏茶的工夫,日历已从2024年翻到2025年。”一年前,我初次伫立在崇阳县人民法院门口,仰望国徽熠熠生辉;一年后,再抬头,仍是那枚国徽,却照见了眉宇间褪去的青涩。

这一年内,我历经立案庭淬炼,再到白霓人民法庭耕耘。

初入立案庭负责财产保全工作时,迷茫得找不到方向的我,对保全的理解仅限于初步审查案卷材料后下达裁定并移送执行局,帮助申请人查封、冻结被申请人财产的冰冷流程。直到一位因讨不回借款而背负家庭经济重压的当事人紧攥借条递给我,眼里满是“再晚一步,欠款人就要转移财产”的哀求,那一刻,我第一次读懂“及时”二字的分量,它不再是流程表上的48小时,而是一家人屋顶不被掀走的最后期限,它丈量的是程序,决定的却是命运。面对实践层出不穷的“意外”,法官的带教方式也悄然转变,从耐心讲解到将边角卷翘的《人民法庭实用手册》递给我,让我学会自己在法条丛林里披荆斩棘。

回想初到白霓人民法庭的那一周,案卷如小山般堆叠,排期表上密密麻麻的开庭像倒计时的鼓点,让我不知所措。如今,我已学会提前在卷宗中梳理争议焦点,在开庭前拟定调查提纲,学会从慌乱到从容应对,将“今天怎么办”换成“我已准备好”。

从窗口到田间,最大的考验是把“法言法语”熬成“乡音土话”。在平均一周两三次的下乡普法“湾子夜话”中,十几村民围坐,在他们屏息侧耳的专注里,从他们闪烁光芒却略带迟疑的眼神中,我读懂了,那是对“讲理的地方”的充分信赖,是对“日子能过得更好”的朴素期待,更是把法律当成“护身符”的沉重托付。起初,我对着借贷纠纷的当事人张口就是“请举证证明双方借贷关系成立,否则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只见他们欲言又止,眼神愈发茫然。后来我把“民间借贷”说成“老张借老李三万块,借条怎么写才不怕翻脸”;把“帮信罪”讲成“把银行卡借给网友,结果成了骗子的‘帮凶’”;把《家庭教育促进法》编成顺口溜:“娃不教,父母过;法护航,家风正。”看到大家眉头一展,眼神一亮,我才明白法律不是背条文,而是把条文里的光折进他们的日子。

一年很短,短到还来不及背完所有法条;一年又很长,长到足以让“职业”变成“志业”。我看见“案子多”背后的“人间苦”,也看见“人间苦”里依然闪烁的“人间暖”。这一年间的成长,是从“怎么办”的惶恐到“让我来”的笃定。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下一个年头,希望我已然长成能为更多人撑伞的模样。


司法警察大队 傅正哲


图片


转眼间,在法院执行局工作满一年了。这一年,从最初的懵懵懂懂、手忙脚乱,到现在能基本独立处理一些案件,感触最深、让我成长最快的,就是直接和当事人打交道的经历。这份工作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沉甸甸的理解,也在实践中一点点提升了能力。

和当事人面对面,让我真正掂量出这份工作的分量。以前觉得执行就是按程序办事,把判决书上的内容兑现。真正接触了当事人,才明白事情没那么简单。我记得有位申请执行的大姐,为了几千块钱的执行,一趟趟地跑法院。每次看到她焦急又带着点难为情的眼神,我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我意识到,我手里处理的每一个案件,对当事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笔等着救急的钱、一个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心结。法律文书上的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困难和对公平正义的期盼。这份沉甸甸的期待,让我不敢马虎对待任何一个环节。发通知、做笔录、找线索、查控财产、沟通协调……每件事都得仔仔细细,因为我知道,我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权益能不能最终实现。责任心,不再是书本上的词,而是变成了每一次认真调查、每一次耐心接听当事人电话、每一次攻坚克难的具体行动。

这份责任倒逼着我去学习、去成长,实实在在提升工作能力。刚开始接触财产查控系统,两眼一抹黑,银行、房产、车辆信息,从哪里查、怎么查快捷,一点点在实践中摸索。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我也曾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一年来,跟着前辈们跑现场、学沟通,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自己硬着头皮上阵的次数也多了。现在,对查控流程熟悉多了,虽然还谈不上精通,但至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和当事人沟通,也慢慢学会了换位思考,尽量把法言法语讲得通俗些,该坚持原则的时候也要有底气。虽然调解矛盾、处理复杂情况还是觉得吃力,但至少不像刚来时那么慌了。每解决一个难题,每看到一笔执行款到位后当事人舒展的眉头,都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点东西,能力又提升了一点点。

一年的执行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不易,深刻感受到了它的价值。面对当事人的信任和期待,我常常感到压力很大,但这份压力也成了我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动力。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也很多。但我会继续抱着这份责任心,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努力把案子办好,让纸上的判决变成当事人手中实实在在的权益。